近日,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“十佳案例”和“优秀案例”。“巴渝文物”数字化应用获评优秀案例,这也是重庆唯一入选的案例。
该应用何以能荣获全国优秀案例?2024年12月30日,记者对这个数字“藏宝库”进行打探。
文物实现数字化管理
巴渝大地,俯拾皆是文物资源。如何更高效科学地管理丰富的文物资源?市文化旅游委展开数字化探索,打造文物数字化“藏宝库”——“巴渝文物”数字化应用。该“藏宝库”下辖文物资源管理、文物安全监管、文物活化利用等多个子系统,能有效解决文物资源数据协同共享不畅问题。
“文物资源管理子系统通过自动采集或收集上报方式,归集文物资源数据,进行文物智能画像,并对文物展览展出、流转动向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,实现对文物资源管理的全程把控。”市文物局革命文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在该系统内,文物等级、类别、保存状态等信息均可查询。据统计,2024年以来,我市已完成25908处不可移动文物、51.9万余件(套)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。
打开考古发掘子系统,重庆游乐园A3-6/03地块文物考古调查勘探、高新区西永组团F06-2103地块文物考古调查勘探……一项项考古项目清晰可见,完成情况、项目进度、项目成果等信息一览无余。
据了解,该子系统通过对文物项目进行全过程记录、数据分析,实现对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的流程管理。同时,还与各级规资、建管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,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文物保护机制提前介入不足等问题。
数据显示,2024年以来,我市共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42项,复核已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3处,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53处;开展考古发掘项目19项,清理重要遗迹94座,出土文物数量351件/套。
文物安全实现立体防护
2024年12月30日早上8点19分,忠县文管所巡查人员张明武像往常一样,早早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宝寨,按照文物巡查要求,仔细巡查供电线路是否良好、文物本体是否保存良好等情况,并拍下照片,连同巡查记录一并上传至“巴渝文物”数字化应用文物安全监管子系统。
这样的巡查任务,每月进行一次,对全市3871名文物巡查人员来说,早已是“家常便饭”。
前不久,涪陵区白鹤梁社区巡查人员日常巡逻时发现,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存在消防隐患。巡查人员上报至文物安全监管子系统后,涪陵区文物局立即协同统战部门、消防部门对存在的消防隐患提出整改意见,并督促整改。仅半天时间,该馆就完成了整改。
上下贯通、多跨协同、高效便捷,正是“巴渝文物”数字化应用的优势所在。
2024年以来,全市共开展文物巡查13万余次,巡查覆盖率达100%,隐患整治完成率达95.64%,督察督办事件完成率达100%,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。
让文物服务百姓更便捷
如今,巴渝文物正在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。
“用手机就能实现‘云’游博物馆,感觉身临其境,真方便!”近日,市民李女士通过“巴渝文物”数字化应用文物活化利用子系统,不仅实现“云”上逛博物馆,还成功报名参加博物馆的线下活动。
该系统利用VR全景摄影等技术,让群众实现云游“文物地标”、观看藏品展览等虚拟交互体验,和珍贵文物“零距离”接触;还可通过自动采集或收集上报等方式,掌握文博单位开放服务、当日客流等信息,并进行数据归集、分析、评估。
目前,重庆自然博物馆、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、杨闇公杨尚昆旧居陈列馆等8家博物馆(陈列馆)已实现“云上漫游”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“锦绣卡普·童心绘彩——‘锦绣西南’土家族织锦数字创新科普儿童工作坊”社教活动、红岩研学基地纪念“11·27”烈士殉难75周年系列活动等博物馆开放服务,也变得触手可及。
按照计划,到2025年底,“巴渝文物”数字化应用将完成文物从考古到管理,再到保护利用全生命链条数字化信息归集,完善文物资源数字化共享体系,实现超大城市文物治理现代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