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山之鱼何以畅游“三省”——川陕渝毗邻三地携手巡河护渔

发布时间:2024-12-26
2024-12-26
字号: [小] [大] 【打印正文】
分享到:

从大巴山南麓的重庆城口县,沿着任河顺流而下至四川省万源市,最终游进陕西省紫阳县境内的汉江……市级保护动物汉水扁尾薄鳅、国家二级野生重点保护动物多鳞白甲鱼等鱼类,优哉游哉地畅游“三省”。这背后,是川、陕、渝毗邻三地持之以恒推动任河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果,也是三地人大协同监督、巡河护渔等取得的显著成效。

任河发源于重庆城口、巫溪和陕西省镇坪三县交界的大燕山,是长江左岸二级支流汉江上游最大的支流。近年来,城口县人大与万源市人大、紫阳县人大协同监督流域生态环境保护,助推任河流域水质达标率实现100%,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,让汉水扁尾薄鳅、多鳞白甲鱼等十多种特有鱼类畅游全流域。

不久前,三地人大代表再次齐聚陕西省紫阳县任河之畔,开启协同保护任河流域生态环境视察活动,并联合组建了协同保护任河流域生态环境人大代表联络站。

人大代表跨省搭档巡河

一个塑料袋、一个钢夹、一袋宣传单,准备好“三件套”后,城口县龙田乡人大代表、卫星村党支部书记苏柳又出门巡河了。作为一名河长,苏柳要巡视的任河河段有5公里。

每隔几天,苏柳就会带着“三件套”沿河岸巡查。在她的工作清单上,除监测水质、清理垃圾、排查污染源外,还要向村民、游客宣传环保理念:“‘白鱼’(多鳞白甲鱼)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售卖和食用白鱼都是违法行为。”

为更好护河,苏柳还与万源市白果镇人大代表、钟停坝村党支部书记曾伦文组成了“跨界搭档”,共同巡河推动解决污染问题。今年以来,这两个毗邻乡镇先后发动乡镇人大代表30余人加入民间河长队伍。

多鳞白甲鱼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经济鱼类,因极其狭小的地理分布和稀少的种群数量被称为水中“活化石”。发源于城口县东安镇老鸦铺七星洞的任河,正是重庆境内多鳞白甲鱼的主要分布区域。

巡河与护渔同步,是任河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。

包括城口县在内的任河流域,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。一河跨三省市,如何保障水质水量?答案是推进流域共治。

近年来,在城口、万源、紫阳三地人大常委会助推下,三地河长(制)办公室联合印发了《任河跨省河流联防联控机制工作方案》。方案发布以来,三地联合开展了跨区域巡河行动、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,聘请河道保洁员700余名,开发护河公益性岗位60余个。

全流域行动推动禁渔

初冬的岚溪河,流水潺潺,水色如玻,大大小小的鱼群在水中嬉戏追逐。

岚天乡地处城口县东北部,百里生态画廊岚溪河萦绕全乡,是任河的重要源头。从2014年开始,岚天乡为守护水生态,保护渔业资源,开启了十年禁渔。

“我们护渔队也是在那一年成立的。”岚天乡人大代表、乡护渔队队员方选平介绍,7个人的护渔队将岚溪河分为7段巡护,“白天不间断、晚上两三遍,发现违规的立即纠正。”

方选平回忆,最初实施禁渔时,当地渔业资源已极为匮乏,护渔队发现非法捕捞行为就会立刻处理。除常规巡逻外,岚天乡还投入30多万元建设了7公里长的光纤视频监控系统,确保全天候、无死角监控水域情况。

经过多年不懈努力,岚溪河的水质逐步恢复,水生生物种群多样性逐渐改善。任河的水质也越来越好,鱼儿也越来越多,乡村旅游逐渐兴旺,吸引来大量游客。数据显示,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行动以来,城口县境内鱼类种群数量已恢复至46种以上。

陕西省紫阳县也在域内的毛坝镇、高滩镇建立了任河国家级多鳞白甲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,定期开展任河流域增殖放流活动,仅去年6月就一次性投放各类鱼苗10万多尾。

谋划整体共治新行动

如今,多鳞白甲鱼、汉水扁尾薄鳅、中华细鳅等十余种鱼类畅游“三省”,已成为任河流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生态新画面。

早在2022年,城口、万源、紫阳三地人大常委会就开始协同合作,共护任河流域生态环境,先后签署了《协同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》《协同监督任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议》等协议,建立起川陕渝三县市人大任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合监督机制。

2024年初,三地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关于加强任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,解决三地人大如何协调配合、联防联控、共同保护治理的问题,为三地在生态补偿、纠纷调解等方面提供了制度依据。

11月29日,三地协同保护任河流域生态环境人大代表联络站正式组建,成为三地人大协同合作的又一个创新。这是三地人大谋划流域整体共治的最新行动,为三地人大代表提供了交流互动、共商共护任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阵地。